李世民的故事
有關李世民的歷史故事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
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擴展資料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生于武功別館(今陜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進入長安后,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后,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歷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于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制度(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谶@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象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欲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后,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于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等。但這些因素并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并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p>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征集當兵。魏征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蔽赫髡f:“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崩钍烂胥等?,魏征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崩钍烂窳⒓词栈孛?。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后,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崩钍烂翊笙舱f:“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么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么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崩钍烂褡兩f:“你說我不如楊廣,那么比子受辛如何?!睆埿卣f:“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崩钍烂駠@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辟p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绷墩f:“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么能單單責備權萬紀?!崩钍烂翊笈貙m,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公元632年(這件事諸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老不死的鄉巴佬,這回非宰了你不可(這當然不會是李世民的原話,不過史書中的記載必然是經過了潤色,恐怕也真實不到哪里去,倒是我這句恐怕更貼合當時李世民的心情)”長孫皇后見皇帝暴走,就問鄉巴佬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征,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边@時的長孫皇后顯示出了她完全能夠匹配名君的杰出氣質,她立即換上正式的皇后服飾,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禮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后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為侍中(相當于宰相)——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長孫皇后是西漢的呂后或者清末的慈僖又或者是現代的某某一類的人物,魏征會是個什么下場……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對于手握無限權利的封建君主來說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數百位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于他的勛業,也更是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以后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們所需要效仿的典范。
一代英雄。擊敗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唐太祖李淵在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
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寫的非常的好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最有名的就是君者舟也,民者誰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故事是比較有名的,望采納。
關于李世民的故事
1、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
并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此時,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了。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
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
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于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
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云麾將軍敬君弘掌管著宿衛軍,駐扎在玄武門。他挺身而起,準備出戰,與他親近的人阻止他說:“事情未見分曉,姑且慢慢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到兵力匯集起來。
結成陣列再出戰,也為時不晚?!本淳氩宦爮?,便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著向敵陣沖去,結果全部戰死。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持續了很長時間,薛萬徹擂鼓吶喊,準備進攻秦王府,將士們大為恐懼。此時,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
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后,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庇谑?,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2、貞觀之治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之治共2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帶領著的,在她同名的年代,政治十分清廉高明,生產力發展的十分快,那個時候,各民族相互融合,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安康,社會環境十分穩定,歷史學家就把這個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吸收了前朝是怎么滅亡的教訓,所以說他是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之下,他經常是以民為本,他說道老百姓就像水一樣,皇帝就像小舟一樣,水能載著小舟繼續向前進,但是水大的時候也能把小舟給撞翻了。所以唐太宗剛剛當了皇帝后。
他就下令收取老百姓的賦稅,讓老百姓調養好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唐太宗還十分珍惜百姓勞力,他從不會像其他朝代皇帝一樣輕易的就讓老百姓干苦力。所以說,在貞觀之治的初期,在這位李世民的帶領下,皇帝和大臣相處的十分和諧,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經濟很快就得到了好轉。
貞觀之治之所以能夠出現,也和唐太宗用人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十分善于用人,只要是有能力,有賢能的人在他這里都能不拘一格的接受任用,從中央到地方李世民選取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吏。例如他的大臣魏征,這位大臣在他還是王爺的時候。
是他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一個重要的參謀,這位大臣曾經勸過他的哥哥要早日除掉他,但是李世民因為他真的能力十分大,李世民并沒有對他怨恨,而是讓他成為了一個專門向朝廷提意見的大臣,后來又讓他擔當了許多的大任。李世民對這個大臣說。
你選人的時候一定不要馬虎,如果你用錯了一個人,而且這個人是壞人,那么其他的人也就都會來了。有一次李世民讓他的一位大臣為他推舉,有才華,有德性的人,但是過了很久之后,這位大臣也沒有能夠為他推舉一個人。李世民便責怪他,這位大臣對李世民說。
我不是沒有用心去找那些人,實在是沒有出色的人才。李世民聽了之后就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用人就好比使用工具,一樣要善于看到他的長處,古代那些能夠平定天下的人才難道都是從別的時代來的嗎?是你找不下人才,你怎么能說這個時代沒有人才呢?
由于唐太宗十分開明,所以說他吸引了一批有有志向有抱負,有擔當的人來為他盡心盡力的服務。唐太宗也十分注重法律,他曾經說到國家的法律也不是皇帝一家人的法規,它是整個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說咱們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法律為準。
在他的大臣給他把這些法律給制定出來以后,唐太宗就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他都是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真正做到了那句話,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3、李世民與武則天
太宗有一雄健、暴躁的名駿,叫獅子駱,為西域蕃國所贈。太宗喜它剽厚,苦于它不馴。一日,太宗召了幾位文武大臣去御廄,問大家:“如此良駿,徒閑廄中,諸卿誰能駕馭?”這時武媚娘走到太宗面前,躬身道:“臣妾可以駕馭?!碧趩査檬裁粗萑?。
媚娘答道“只要陛下給臣妾三樣東西――根鐵鞭,一個鐵錘,一把匕首。先以鞭笞,不馴則施以鐵錘,若再不馴,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咽喉!”媚娘話音剛落,太宗擊掌而贊:“有膽識!有志氣!”。
4、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經多次勸說李建成早早下手殺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沒有聽魏征的。宣武門事變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
說魏征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見魏征,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彼時魏征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
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贝蠹叶贾泵袄浜?,覺得魏征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征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后,非但沒有責怪魏征,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焙髞?,唐太宗重用魏征,還主動和魏征結為親家。
魏征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征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后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征說的有道理?!柏懹^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
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說,自己沒了一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征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征寫了碑文。歷史上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
5、鷂死懷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歷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于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制度(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谶@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象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欲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后,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一)玄武門之變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幾次戰斗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面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里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于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去喝酒。世民喝了幾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別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陣疼痛,竟嘔出血來。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趕快請醫服藥,總算慢慢好了。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將多,真的動起手來,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這些勇將收買過來。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秦王手下的勇將尉遲敬德,表示要跟尉遲敬德交個朋友,還給尉遲敬德送去一車金銀。尉遲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說:“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來往,對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個貪利忘義的小人。這樣的人對太子又有什么用呢?!闭f著,他把一車金銀原封不動地退了。建成受到尉遲敬德的拒絕,氣得要命。當天夜里,元吉派了個刺客到尉遲敬德家去行刺。尉遲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們不會放過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門打開。刺客溜進院子,隔著窗戶偷看,只見尉遲敬德斜靠在床上,身邊放著長矛。刺客本來知道他的名氣,怕他早有防備,沒敢動手,偷偷地溜回去了。建成、元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時候,突厥進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議,讓元吉代替李世民帶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帥后,元吉又請求把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大將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劃歸元吉指揮。他們打算把這些將士調開以后,就可以放手殺害世民。有人把這個秘密計劃報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勢緊急,連忙找他舅子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量。兩人都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說:“兄弟互相殘殺,總不是件體面的事。還是等他們動了手,我們再來對付他們?!蔽具t敬德、長孫無忌都著急起來,說如果世民再不動手,他們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堅決,就下了決心。當天夜里,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告了一狀,訴說太子跟元吉怎么謀害他。唐高祖答應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進宮,由他親自查問。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帶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只等建成、元吉進宮。沒多久,建成、元吉騎著馬朝玄武門來了,他們到了玄武門邊,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反常,心里犯了疑。兩人撥轉馬頭,準備回去。李世民從玄武門里騎著馬趕了出來,高喊說:“殿下,別走!”元吉轉過身來,拿起身邊的弓箭,就想射殺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張,連弓弦都拉不開來。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緊接著,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名騎兵一起沖了出來,尉遲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馬來。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了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揮將士抵抗,一面派尉遲敬德進宮。唐高祖正在皇宮里等著三人去朝見,尉遲敬德手拿長矛氣吁吁地沖進宮來,說:“太子和齊王發動叛亂,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秦王怕驚動陛下,特地派我來保駕?!备咦孢@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嚇得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宰相蕭瑀等說:“建成、元吉本來沒有什么功勞,兩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計?,F在秦王既然已經把他們消滅,這是好事。陛下把國事交給秦王,就沒事了?!钡搅诉@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對也沒用了,只好聽左右大臣的話,宣布建成、元吉罪狀,命令各府將士一律歸秦王指揮。過了兩個月,唐高祖讓位給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
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開始廣開言路、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①知人善任:房謀杜斷,房”指房玄齡,善于謀略,“杜”指杜如晦,善于斷大事,在
其統治時期人才濟濟。
②虛懷納諫:當時有名的諫議大臣魏征,將其比作為一面鏡子,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傷心,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說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4]
早年經歷
李世民畫像[6]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歷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陜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里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碑斠姷嚼钍烂駮r,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崩顪Y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7]。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云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并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8]
晉陽起兵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并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歷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于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歷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8]
四方征戰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并、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后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歷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3-4][8]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9]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10]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11]。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唐太宗李世民[12]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13]。在太子的東宮
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盵14]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后,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后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后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3][8]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并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15]
帝范教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盵4][8]
因病去世
李世民雕像[16]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ㄒ徽f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17]),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4
摘自百度百科。
親,如有問題請HI我或是郵件聯系也可以
如若滿意請采納我的答案,謝謝O(∩_∩)O~
往昔つ惋兮團隊蘇依然為您解答!~~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216/8684069.htm
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