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是農歷么
農歷和陰歷是一回事兒嗎?
“舊歷”和“陰歷”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中國舊歷和陰歷的區別
舊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之一,曾長期在我國使用,在這日歷中強調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間也稱之為夏歷、陰歷。1912年以前,我國的歷代將這樣的歷法作為正式的歷法來使用。真正的陰歷是最古老的歷法,現在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使用的回歷是陰歷的一種。
舊歷和陰歷都是中國現存的紀年歷。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把兩者混同起來,認為舊歷是陰歷,陰歷是陰歷。實際上,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的區別如下。
1、兩者編纂的主導思想不同
中國的舊歷和陰歷都是參照月亮的運動,每月的天數基本上等于月相的變化周期——29.506。在月排列中,一般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2月平均后的月次天數為29.5天,與朔望月的長度大致相當。這是兩者的同源點。因此,兩者可以準確地反映月相的損益:月是望月(滿月),月初是朔。但是,中國農歷節氣能反映四季寒暑氣溫的變化,如平時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等詞匯,說明舊歷中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氣溫較高;“師走月”是隆冬,氣溫低?!岸隆焙汀捌咴隆笔菤鉁氐倪^渡期。因為二十四節氣的期間是基于作為公轉軌道的黃道上的太陽的位置決定的。因此,中國的農歷有著陽歷的一些特點,領導農時,可以安排作物輪作。人們常說的陰歷只反映了月相的變化,也反映不出氣溫的變化,所以是純粹的“陰歷”,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2、兩者月初的計劃不同
中國的舊歷規定日月合朔的時刻在日本是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使用的是“平朔”,但是從唐朝開始使用的是“定朔”?;貧v紀年中使用的陰歷月首是按照教則將新月作為朔而生,即日月合朔以后,相當于舊歷的初二或初三,在當天晚上可以看到“新月”。
3、兩者的“年”不同
中國舊歷選擇了適當的“置閏”原則,平均日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于回歸年的長度(365.242天)。因此,舊歷的“年”與西歷的“年”大致同步,回歷紀年中陰歷的“年”只有12個月的簡單積累,其長度為29.5?!?2=354日,與新歷的“年”之間約有11天的差距。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和寒暑的往來也會發生逆轉。舊歷的新年一般是冬天,陰歷的新年可能會在暑假來。
4、使用地區不同
中國的舊歷,因為可以反映出寒暑的往來和月相的黑字變化,一般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被應用,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所以在中國和東南亞華人的居住地被廣泛使用。但是,陰歷的使用地區主要局限于伊斯蘭各國,只在享受宗教節日時使用。
總之,中國農歷所包含的地理意義一直很豐富,是一種陰陽歷,和陰歷之間有一定的區別。
參考資料:從《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中選擇
世界的歷法有太陽歷、陰歷、陰陽合歷三種。很多人認為舊歷是陰歷,其實這是錯誤的。舊歷不是純粹的陰歷陰陽合歷。
太陽歷:因為以太陽的可視周期,也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周期為基礎,太陽歷,簡稱太陽歷。所有的日歷都接近回歸年。每年的月,日期和太陽黃道的位置很吻合。例如,春分點永遠是3月21日或22日,沒有大的出入。陽歷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西歷實際上只是陽歷的一種。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日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日歷也是新歷,格里高日歷(或者格里歷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歷。
陰歷: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創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也被稱為陰歷,陰歷把一個月的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叫做一個月,12個月叫做一年。舊歷把月亮分為大月小月和小月兩種。陰歷每30年插入11年的閏年,每閏年增加12個月1天,達到355天。使用陰歷的唯一好處就是,每個陰歷的日期都能知道月亮的形狀。在今天的世界里,除了少數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原因使用陰歷之外,幾乎沒有被廢棄。
陰陽合歷:同時考察太陽和月亮的動向,將回歸年和朔望月并列為日歷的周期。
舊歷是將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日歷的平均時間,與純粹的陰歷相同。但是,舊歷中使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方法,其中二十四節氣將太陽的運動軌道等分為24部分,使過去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與純粹的陰歷相比具有陽歷的成分。所以,我國的舊歷和太陽運動有關系,和月運動有關系陰陽合歷。
世界的歷法有太陽歷、陰歷、陰陽合歷三種。很多人認為舊歷是陰歷,其實這是錯誤的。舊歷不是純粹的陰歷陰陽合歷。
太陽歷:因為以太陽的可視周期,也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周期為基礎,太陽歷,簡稱太陽歷。所有的日歷都接近回歸年。每年的月,日期和太陽黃道的位置很吻合。例如,春分點永遠是3月21日或22日,沒有大的出入。陽歷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西歷實際上只是陽歷的一種。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日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日歷也是新歷,格里高日歷(或者格里歷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歷。
陰歷: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創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也被稱為陰歷,陰歷把一個月的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叫做一個月,12個月叫做一年。舊歷把月亮分為大月小月和小月兩種。陰歷每30年插入11年的閏年,每閏年增加12個月1天,達到355天。使用陰歷的唯一好處就是,每個陰歷的日期都能知道月亮的形狀。在今天的世界里,除了少數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原因使用陰歷之外,幾乎沒有被廢棄。
陰陽合歷:同時考察太陽和月亮的動向,將回歸年和朔望月并列為日歷的周期。
舊歷是將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日歷的平均時間,與純粹的陰歷相同。但是,舊歷中使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方法,其中二十四節氣將太陽的運動軌道等分為24部分,使過去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與純粹的陰歷相比具有陽歷的成分。所以,我國的舊歷和太陽運動有關系,和月運動有關系陰陽合歷。
農歷跟陰歷有什么區別嗎
1、出處不同:
西歷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普通的日期。
舊歷是陰歷,是我國古代農耕用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太陽歷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年周為的歷法。舊歷是以太陰(月)將地球定為1個月、12個月定為1年(閏年是13個月)的歷法。(閏月調節年四時)
擴展:
舊歷來源:
舊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它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次月相朔望的變化都是一個月,參考太陽回歸年成為一年的長度,并加上二十四節氣設置閏月以適應平均歷法和回歸年。
舊歷是以陰歷為基礎,融合了陽歷成分的歷法,嚴格來說屬于陰陽合歷。
舊歷有夏歷、陰歷、陰歷、華歷、中歷等。為了使用“夏正”,以前被稱為夏歷,但是1970年以后“夏歷”被改稱為“舊歷”。舊歷屬于陰陽合歷,那一年被分為平年和閏年。
舊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也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在舊歷中,將月相的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月的長度,加上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將太陽回歸年作為年的長度參照,通過設定閏月來適應平均日歷年和回歸年。
陰歷是農歷嗎
公務員常識,我國農歷不屬于陰歷?
舊歷是別名干支歷、華歷、夏歷陰陽歷的一種,在民間經常被誤認為是陰歷。舊歷是以陰歷為基礎,融合了陽歷成分的歷法。所以我國的舊歷在嚴密的意義上不應該稱為陰歷陰陽合歷。
舊歷是陰歷嗎
陽歷年與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陰歷的年有陽歷年天數的1個月差。為了調整回歸年和朔望月的天數陰陽歷,也就是說產生了舊歷。
舊歷是陰歷嗎
日歷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測量長時間的間隔,判斷氣候變化,預告季節到來的法則。日歷分為陰歷和陽歷三種。陰陽歷的基礎日歷法規則經過多個世代逐漸完善,其形式至今。
您好,人們經常說,公立是陽歷,陰歷是農歷,希望你能理解,祝你生活愉快
西歷是舊歷還是陽歷。
陰歷不是舊歷,陰歷也被稱為舊歷、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舊歷等,陰歷和舊歷的計算方法有差異。
日歷被用來計算日期。我國有傳統的歷法,由于稱呼的多樣化,很多人容易產生誤解,所以我想知道舊歷是否是舊歷。
01
舊歷在農村被稱為“陰歷”,但不是純粹的“陰歷”,而是“陰歷”和“干支歷”(24節氣)的混合歷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陰陽合歷”,陰歷是太陽和月亮和地球的關系制度兼備的歷法。因此,陰歷不是“純舊歷”,24節氣是干支歷,陽歷是陰陽合歷,西歷是太陽歷,西歷是以耶穌的誕生為首的歷法。
02
陰歷主要是在繞地球轉的1月周為制定的日歷,也就是說根據塑望月確定,陰歷也被稱為“殷力”。隨著歷法的進步,直到24節氣的出現為止,形成了舊歷的“漢歷”。我國現在使用“陰陽歷”。
03
在我國,古代使用的基本是陰歷,是為了對應“回歸年”塑望月便于觀測。眾所周知,根據太陽歷法,地球繞太陽一周是365天,根據塑望月規定1年基本上是354天,也有閏月說。
04
陰歷定月的根據是月的運動法則:月運行的軌道,名為白道,白道和黃道同是天體上的兩個大圓,以5度9分斜交,月繞地球一周,出沒黃道者兩次,歷27日7小時43分11秒半因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叫做“恒星月”。只有當月亮繞地球時,地球因公旋轉位置也會變動,計前進27度多,月亮每天去13度15分,所以月亮自動把朔合起來,都繞地球一周,回到朔,實際上需要29天12點44分2秒8,說“朔望月”,習俗也就是一個月也就是說朔望月。
05
我國傳統的歷法在嚴格意義上不應該稱之為陰歷,而是陰陽歷?,F在被稱為“舊歷”,這是文革期間除去4個舊的東西的結果,實際上這個稱呼也不好。季節性日期的移動達到了一個月,不適合農業生產。正確地說應該叫“漢歷”。這個稱呼,基于這個日歷是漢武帝的時候被提議了的這個『漢歷』的規則和,清康熙御制的『漢歷大全』的這個日歷的稱呼,從很早以前就被稱為「漢歷」。
農歷是陰歷嗎?
我國的舊歷在嚴密的意義上不是陰歷,應該稱為“陰陽合歷”。
舊歷在現在東亞地區的民間傳統中被廣泛使用陰陽合歷。據說在古代是黃帝時代和夏天的創制,也被稱為黃歷、夏歷。中華民國成立后,根據孫中山西洋格里歷的采用被發表了,不過,華夏傳統日歷被稱為舊歷、傳統日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把西歷作為“西歷”,把舊歷改稱為“舊歷”。
農歷陰陽歷:“陽”以冬至回歸年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的陽光分為一歲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亮運行朔望月?,F行的舊歷版本根據既定的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的成果進行修訂,并根據天文數據進行完全計算。
舊歷和西歷、伊斯蘭歷一樣,是現在廣泛使用的日歷之一。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全世界的海外華人社區,舊歷被廣泛應用于生日標志、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活動是中華文化的象征。
擴展:
陰陽合歷
歷法是記錄時間的坐標系統,很多古代民族根據天象確定歷法,有年和月的概念。年是四季周期,也就是說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亮是月亮盈虧的周期,月亮的周圍地球公轉。準確測量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的話,年比12個月多約10.875天。也就是說,單陰歷和陽歷不能同時滿足年和月的正確周期。
日歷有太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
1、公歷太陽歷:
太陽周年視運動循環為1年,將1年分成12個月,與月的運動無關。根據陽歷的日期,可以知道寒冷和炎熱的四季變化,農業的合理指導等。西歷是新歷的一種。
2、陰歷:
我國的舊歷不是這樣的,但是在生活中人們有把舊歷稱為陰歷的習慣。月的盈虧周期為1個月,積12個月為1年。因為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法則,所以陰歷的日期不能表示四季的冷暖。這個日歷法的實用價值太小了,除了現在伊斯蘭教,沒有被扔掉。
3、陰陽歷:
我國的舊歷就是這樣的,把月相的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月的長度,把太陽回歸年作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來適應平均日歷年和回歸年。根據農歷的日期,可以知道潮汐的漲落,還基本可以掌握四季的更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農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陰歷
舊歷是陰歷。舊歷是我國的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
舊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日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是為了使平均日歷作為回歸年而設置閏月,為了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而設置二十四節氣,所以也有陽歷的成分。
常年12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年354日或355日(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每年不同)。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差約11天,所以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來數這幾年的平均日。
舊歷的1個月的開始,以24節氣來劃分。八字中月支以24節氣排列,相應的月支也會發生變化。像這樣,一年的開始是立春,過了立春,表示屬相的年支就會發生變化。
比如今年的立春時間是2月3日23:34:01,只有2月3日23:34:01以后出生的嬰兒,屬相是雞,在這個時間之前出生的是猴子。
陰歷也被稱為舊歷和夏歷。中國的日歷之一,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被稱為陰歷。每年12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年354天或355天。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也有355日、385日等5個小月出入的情況。
西歷一般不是閏年,而是365天潤年,需要366天。大月一般是31日,小月除了2月以外7月是30日。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差約11天,所以19年間設置7個閏月,閏月的某年為每年383天或384天。另外,根據太陽的位置,將一個太陽年分成24個節氣,有助于農業栽培等活動。
紀年是用干支組合起來的,重復了60年。因為這個歷法被稱為創始于夏代,所以也被稱為夏歷。也叫舊歷。太陽歷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年。它的長度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因為不是整數,所以為了使長度變平,有一年是三百六十六日,被稱為“閏年”。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被稱為“平年”。
國人過生日,有的地方分為陽歷和陰歷。但是,舊歷是怎么回事。舊歷不是陰歷嗎。否則,這兩個有什么區別。
日歷有太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
西歷把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365.242日)設為1年,1年分為12個月,與月的運動無關。
根據嚴酷的日子,我們可以知道寒冷和炎熱的四季變化,但不能顯示月亮的盈虧。對于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很不方便。
陰歷把月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29.5306日相等)設為1個月,積12個月為1年。因為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法則,所以陰歷的日期不能表示四季的冷暖。這個日歷的實用價值太小了,現在除了伊斯蘭教以外,沒有被扔掉。
陰陽歷,即在我國的舊歷中,將太陽歷的長度提高,避免陰歷的短,將陰歷的月作為月,將太陽歷的年作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將回歸年作為年的平均長。
所以舊歷是添加了陰歷成分的新歷,是具有新歷要素的陰歷。根據農歷的日期,可以知道潮汐的漲落,還基本可以掌握四季的更替。舊歷是我國的獨創,閃耀著我們祖先智慧的光芒。
舊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之一,曾長期在我國使用,在這日歷中強調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間也稱之為夏歷、陰歷。
1912年以前,我國的歷代將這樣的歷法作為正式的歷法來使用。真正的陰歷是最古老的歷法,現在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使用的回歷是陰歷的一種。
舊歷和陰歷都是中國現存的紀年歷。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把兩者混同起來,認為舊歷是陰歷,陰歷是陰歷。實際上,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的區別如下。
二者編纂的主導思想不同
中國的舊歷和陰歷都是參照月亮的運動,每月的天數基本上等于月相的變化周期——29.506。在月排列中,一般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2月平均后的月次天數為29.5天,與朔望月的長度大致相當。這是兩者的同源點。
因此,兩者可以準確地反映月相的損益:月是望月(滿月),月初是朔。但是,中國的舊歷節氣可以反映四季的寒暑氣溫變化,如平時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等詞匯。
舊歷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說明氣溫高?!皫熥咴隆笔锹《?,氣溫低?!岸隆焙汀捌咴隆笔菤鉁氐倪^渡期。
因為二十四節氣的期間是基于作為公轉軌道的黃道上的太陽的位置決定的。因此,中國的農歷有著陽歷的一些特點,領導農時,可以安排作物輪作。人們常說的陰歷只反映了月相的變化,也反映不出氣溫的變化,所以是純粹的“陰歷”,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兩者月初的計劃不同
中國的舊歷規定日月合朔的時刻在日本是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使用的是“平朔”,但是從唐朝開始使用的是“定朔”。
回歷紀年中使用的陰歷月首是按照教則將新月作為朔而生,即日月合朔以后,相當于舊歷的初二或初三,在當天晚上可以看到“新月”。
兩者的“年”有不同
中國舊歷選擇了適當的“置閏”原則,平均日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于回歸年的長度(365.242天)。因此,舊歷中的“年”和陽歷中的“年”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回歷在紀年里陰歷中的“年”只有12個月的簡單積累。
長度29.5×12=354日,與新歷的“年”之間約有11天的差距。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和寒暑的往來也會發生逆轉。舊歷的新年一般是冬天,陰歷的新年可能會在暑假來。
總之,中國的舊歷比陰歷中包含的地理意義豐富得多,是一種陰陽歷,和陰歷之間有一定的差異。
中國的舊歷,因為可以反映出寒暑的往來和月相的黑字變化,一般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被應用,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所以在中國和東南亞華人的居住地被廣泛使用。